建造碉堡需要先解锁工程车单位,这是铺设防御工事的前提条件。工程车需要通过完成特定战役任务并积累足够资源才能解锁,建造过程中需配合挖掘机、推土机等辅助单位完成地形平整。碉堡属于固定防御建筑,选址时应优先考虑交通要道、资源点周边等战略位置,同时评估敌方空军或远程火力的潜在威胁。建造材料包括基础资源如木材、钢铁和混凝土,可通过占领据点或市场交易获取。

碉堡的防御效能与其等级直接相关,初级碉堡仅能抵御轻武器攻击,升级后可对抗坦克炮火和空袭。升级过程需要消耗额外资源与时间,但能显著提升耐久度和火力配置。建造完成后需立即在周边设置防空炮和地雷阵地形成复合防御体系,防范敌方工兵破坏或空中打击。碉堡无法单独发挥作用,必须与移动部队形成火力互补才能最大化防御效果。

预算有限时应优化材料分配方案,例如采用钢混结构替代全钢结构可降低30%成本,但会牺牲部分抗爆能力。施工阶段需进行承重测试,通过模拟敌方重装部队冲击验证结构强度,若测试失败需检查支撑点加固情况。高级工程车配备的液压设备能提升复杂地形下的建造效率,但需要提前研发相关科技树。合理布局可封锁敌方行军路线或保护后勤补给线。在平原地区应采用环形碉堡群构筑交叉火力网,山地地形则需依托天然屏障构建梯次防御。

建造完成后需定期维护,战损部件可通过工程车快速修复。过度依赖碉堡会导致机动兵力不足,建议将防御建筑数量控制在总军力的20%以内。后期科技解锁的隐蔽涂层和反侦察模块能显著提升碉堡生存率,但会大幅增加建造成本。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,可考虑为关键位置的碉堡加装这些附加组件。拆除废弃碉堡能回收部分资源,但需注意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。